菜 单

安徽江南产业园烂尾,负债超120亿!

 

江南产业集中区成立于2010年,规划面积是200平方公里,起步区面积则为20平方公里,但是目前来看,依然有不少的土地、厂房空置,早些年征收的农田,也有不少处于荒废状态。

为承接产业转移而生

不同于常见的开发区、高新区,2010年成立时,江北、江南产业集中区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——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。

“一个地方开发区、高新区的产生,主要是本地区自身发展的需求;而这两个集中区的产生,更多的是因为其他地方的发展需求。”李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。他在江南集中区有投资产业,与管委会官员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

集中区的产生与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》有关,公开信息称,那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,而该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高水平建设产业集中区。

这一规划也写明了当时的背景: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、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、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,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,推动结构升级,促进产业转移。”

根据当时媒体报道,时任池州市长方西屏(2014年在淮南市委书记任上落马)在参与集中区的拆迁谈判时,声称“不做市长,也要20天内把梅龙镇铲平”,这激起了当地村民的愤怒,掀翻了他的轿车。梅龙镇是江南集中区的核心起步区。

银行也嗅到了商机,捧着钱来支持集中区的开发建设,多家银行为江北集中区提供了200亿的贷款授信,有10家银行为江南集中区提供了1800亿的贷款授信。

如果按照最初的规划,这些贷款授信并不算高。根据安徽省政府官网信息,2011年1月,时任江南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、纪工委书记汪春生在一份通报中说道,打造国内一流承接平台,仅基础设施投入按照“九通一平”标准,就需1000亿元左右。

高规格建成

9年时间,两个“含着金汤匙出生”的集中区一直高举高打,希望高规格建设集中区。

2016年,时任江北集中区党工委副书记曹锦平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说道,虽然集中区最初规划是“承接产业转移”,但绝不是“捡到篮子里都是菜”,绝不做摊大饼式的产能复制,而是始终瞄准高精尖项目。

江南集中区的主导产业则定位装备制造业、电子信息业和现代服务业。

为了打造一个高规格的“新城”,两个集中区在最初的基础建设中也都下了血本,12车道的豪华道路随处可见。不过,由于发展未达到预期,这些路鲜有车辆行驶,一些十字路口干脆没有安装红绿灯。

江南集中区还提前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。为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入驻,管委会自己建设了科技孵化、新材料、新能源三大产业园。

不过,这些产业园并未全部住满,也鲜有知名企业入驻,新能源产业园更是处于荒废状态。

李龙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,当初建园时,管委会要求他们配套建造写字楼。但在他看来,建写字楼主要是为了集中区的“面子”,看着好看。后来也证明,写字楼并不好出租,好出租的还是标准化厂房。

公开资料显示,两个集中区的总体规划在2016年时才被安徽省批复,2016年之前,是集中区大拆大建的时期。

这种高规格的建设给两个集中区带来了巨额的债务。

根据《瞭望》的报道,从征地拆迁到基础设施建设,江北集中区共投下去120亿元,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,该集中区还有46亿元的债务。江南集中区的债务更多,有八十多亿元,每年仅支付利息就达1.7亿元。

江南集中区一份汇报材料显示,截至目前,江南集中区累计财政支出102.88亿元,但所形成的标准化厂房、土地等可盘活、可变现资产,估值为75.8亿元(不含桥梁、道路等公益性资产),其中可经营性资产仅为23.42亿元(包含办公楼、厂房、供热等)。

“综观集中区发展历程,没有坚持‘建一片、招一片、成一片’的滚动发展思路,急于出形象、见成效,按照‘造城’的方式投入巨大资金建设路网、厂房和公租房。‘投入产出比’意识低,造成了巨大的债务压力。”上述汇报材料中这样写道。

与此同时,由于常年的招商情况不佳,两个集中区的自身造血能力不足,在偿还债务上,也面临着不小的问题。

“前期基础设施建设,需要举债发展,形成债务是正常的。化解的方法就是培育产业,增加可用财力。”阳小玲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,“我们制定了一个十年的化解期,现在正在按照进度推进,是没有问题的。”

江南集中区管委会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。但是其官网上所公布的财政数据披露了其部分化解债务的方法——以债养债。

根据其官网信息,2019年,江南集中区“政府一般债务”收入为38111万元,均为发行的新增一般债券收入;而这些新增的政府一般债务收入将全部用于偿还当年到期债券本金。

“拿着公家的钱做人情”

集中区在成立之初,得到了时任安徽省领导的大力支持。不过,2011年底其调往西部省份,并在六年后落马。在当地一些人看来,政坛的这一次变化使得集中区少了省里的支持。

2012年2月,集中区就遭遇了“降级”处理。由最初的“省市共建,以省为主”变更为“省市共建,以市为主”,正厅级单位被降成副厅级。

阳小玲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,降级是为了便于被地方政府领导,芜湖市是正厅级,集中区是正厅级,如果芜湖市领导集中区,“这总是有些不顺的”。

“其实也不算降级,芜湖市委书记还兼任集中区管委会党工委第一书记。”阳小玲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,“以市为主”也是一个趋势,而级别的问题并不重要。

“降级”对集中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人员调整。

降级的同时,两个集中区的管委会主任都换了人,原来的管委会主任都调到其他市担任市长。

此外,当初从各地抽调过来的工作人员也面临着去留问题。阳小玲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,当时省政府制定了人性化的对策,想走的,可以回到原单位;愿意留下来的,地方会帮助解决家庭团聚的问题。

除了降级之外,当初省里答应的一些优惠政策也被逐步收回。

此外,9年时间里,两个集中区都换了四任管委会主任。

江南集中区的情况更糟糕,2012年2月—2015年11月主政的第二任管委会主任张权发,于2016年因为涉嫌违纪违法而被调查。

综合裁判文书网内容和中纪委网站信息,张在任时,集中区就负债累累,但管委会还连续三年向多家没有隶属关系的市直单位发放春节“慰问金”,累计金额数百万元,中纪委斥其是“拿着公家的钱做人情”。

此外,在张权发的授意下,在北京某公司投资额不够的情况下,江南集中区还为其提供巨额奖励,同时集中区建投公司还为该公司提供虚假担保,帮助其骗取银行贷款。

上述江南集中区的汇报材料中也写道,受张权发落马的影响,管委会一些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受挫,“甩包袱”、“少干事、不出事”、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的现象“普遍存在”。同时也存在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的思想,“拖”、“等”的问题非常严重。

“那几年,集中区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。”李龙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。

嘉兴纺织救江南

过去9年,就在集中区举步维艰之时,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。苏南的企业向苏北转移,浙江、上海的企业,向湖南、湖北、江西等地转移。

根据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》的要求,集中区就是要争做合作发展的先行区,深化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,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。

但是,随着政策退坡、降级、人事更迭,由芜湖、池州两个市来领导的集中区已经失去了刚开始的对接优势。两个集中区也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。

根据江北集中区官网的报道,最近几年,千里之外的珠三角企业开始在那里出现,而江浙沪三地的企业,前来入驻的并不太多。

“根据当时的设计,我们临近长三角,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更加便捷的,我们在落实过程中,这一块还没有发力。”阳小玲对南方周末记者说。

同时,江北集中区依托芜湖本地的产业基础,依然坚持高规格建设的要求,瞄准高新技术产业。据阳小玲介绍,他们设置了招商门槛,曾经拒绝了不少想来入驻的化工、纺织企业。

而江南集中区终于放低了身段,制定了“先活下去再发展好”的阶段性思路,开始“接地气”去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,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承接浙江嘉兴的纺织业。池州、嘉兴两地的媒体经常报道两地官员互相拜访、交流的新闻。

在江南集中区内,能看到一片“嘉兴纺织救江南”的场景,越来越多的嘉兴纺织厂开始在那里聚集。

一家纺织配件厂老板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,纺织业原来是嘉兴的支柱产业,嘉兴发展起来,就是靠纺织业。但从2017年开始,环保压力骤增,纺织厂被叫停,这些工厂开始外迁,其中不少就来到了池州。

“我们刚来的时候,这条路上连个饭店、商店都没有,现在一到晚上,路边就停满了车,绝大部分挂的都是嘉兴的牌。”这位老板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。

在集中区内,一家“嘉兴饭店”也应运而生,专做嘉兴口味的饭菜。老板是嘉兴人,他跟客人打招呼,说得最多的话就是:“老板最近在搞什么项目。”

李龙也向南方周末记者直言,在这些嘉兴纺织厂进来之前,他们的厂房基本上都是空置的,现在已被纺织厂租满。

在化解存量厂房的同时,这些纺织厂还扮演了处置僵尸企业的角色。根据上述汇报材料,江南集中区内有9家单独供地的僵尸企业,其中已有部分被纺织企业接续。

不过,一位前来投资的嘉兴老板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担忧,他担心集中区管委会是否认真思考过纺织业的发展规律。

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,纺织业属于基础产业,不可能从市场里消失。但是,它又属于高污染行业,如果集中区规划不到位,不能处理污染问题,三五年后房租到期,来这里聚集的嘉兴纺织厂可能又要搬家了。

推荐阅读:

全国纺织一线员工薪资调查,普遍三四千,少数超万元!

http://www.pointat.cn/news2/198.html

面料巨头兰精lenzing 计划扩大,投资10亿欧元布局亚洲!

http://www.pointat.cn/news2/206.html

400-0755-486


联系我们

QQ咨询

预约演示

微信咨询